icon-search
icon-search

寶寶長痘痘?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整理

寶寶長痘痘?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整理

新生兒出生後最常出現的皮膚症狀包括,生理性脫皮、脂漏性皮膚炎和粟粒疹等,究竟這幾種皮膚症狀在這些小寶寶的臨床表現如何來加以區分呢?本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常出現在新生兒身上的一些皮膚症狀,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遇到這些皮膚的症狀時能夠作個簡單的區分。

生理性脫皮

正常新生兒會皮膚皺皺的,在一、二個月內會有脫屑脫皮現象。尤其手掌、腳掌脫皮狀況會更明顯。因為胎兒懷胎十月長時間在子宮的羊水內浸泡著,出生後空氣濕度大約為60%,新生兒皮膚濕度狀況轉換成十分乾燥的環境。便逐漸開始脫皮,大約在出生後一至兩週最明顯。待寶寶一到二個月大之後皮膚逐漸適應空氣濕度,脫皮狀況即改善。

生理性脫皮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段時間後會自然恢復。也可適度添加無刺激性嬰兒保濕產品或凡士林減少乾裂更嚴重。避免過度清潔,選擇天然成分無刺激沐浴精或不使用清潔產品,單純溫水沐浴。

毒性紅斑

「毒性紅斑」聽起來很嚇人,但實際上並不需任何治療。新生兒毒性紅斑在新生兒時期相當常見,為自然消退的紅斑,不知原因的良性發炎反應。有可能在剛洗完澡或新生兒哭泣溫度較高時紅斑增加,溫度下降後紅斑就便消退。好發於剛出生新生兒的臉部、近端肢體、軀幹以及臀部,但也可能分佈在身體各處,除了手掌與腳底外。一開始是紅斑,有的會長出白色或黃色的膿皰,可持續3~5天後自然消褪,對寶寶無不良影響。

剛出生的寶寶由於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易受外在環境溫度影響而改變皮膚溫度。因此,維持周圍環境在室溫24~26度很重要,夏天衣物以輕薄、吸汗為主,如遇天冷時可加穿衣服以免著涼。但應避免包得密不透風,不然嬰兒只要哭鬧一下就又滿身紅斑。同時盡量保持新生兒患部皮膚的乾爽,不要自行塗抹來路不明的藥品,以免造成次發性的皮膚感染。

粟粒疹

因為新生兒汗腺不發達,在兩頰、額頭、腋下、頸部、胸前、或其他身體縐褶處會出現,出現如針尖大小的白色、紅色平滑小突起的小疹子,有些是像透明的小疹子,有時會有黃膿泡樣,稱為「粟粒疹」。主要是真皮上的角質產生囊狀滯留而形成的,千萬不可以擠,寶寶的脂腺和孔隙開始日益成熟,粟粒疹也隨著慢慢消失。

在出生後至兩三個月內常反覆出現,只要維持通風隔幾天會自動消退。天氣熱或穿太多時會更明顯,粟粒疹不會癢,對孩子也不會帶來不舒服,不需治療。無須擠壓和塗抹任何藥膏。                                        

脂漏性皮膚炎

常見嬰兒期寶寶的頭皮、眉毛及耳後出現黃黃油油如鱗屑狀的皮疹,通常好發在出生數週至三個月左右因為不會癢所以不會引起嬰兒不適。偶爾會出現在眼皮、外耳道,引起的原因是此階段的嬰兒皮脂分泌較旺盛,厚厚的黃油痂皮黏在頭皮上、頭髮上,學理上稱為「乳痂」 (Cradle Cap)。脂漏性皮膚炎隨著年紀增加,多數在六個月後可漸漸改善,能自行痊癒。

但是如皮脂分泌的累積,一層層的堆疊在寶寶的頭皮上,皮脂提供了黴菌喜歡的生長環境,黴菌滋長又加重了發炎反應,惡性循環的結果,造成大量的痂皮累積,必要時可與醫師討論用藥照護。

一般無須特別處理,會隨著皮脂旺盛情形下降而慢慢改善,會自然消退。不用力摳洗,避免造成傷口,洗澡前先塗敷天然低刺激嬰兒油、凡士林後輕輕抓洗,但不建議使用麻油,注意洗澡水溫不要超過40度。嚴重者依醫師處方給予局部塗抹劑。將出現鱗屑多狀況,建議加強床單、衣物、帽子的更換清洗。           

血管瘤

東方人說血管瘤是床母作記號,西方人說是天使的吻痕。部位常見後頭枕部或兩側的上眼瞼處,色鮮紅如鮭魚。哭時更明顯,有時還會隨著環境溫度而改變。顏色會漸漸褪去,一、兩歲後消失。即使未完全消退,後頭枕部區域長上頭髮後也會蓋住此斑。草莓狀及其顏色的血管瘤,是為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成。此為新生兒血管增生的良性腫瘤,大部分出現在頭臉部女孩較常見。凸出鮮紅的痣,可能在出生幾週後才比較明顯,在一歲之前仍可能逐漸變大,約在兩、三歲達到最高峰,在五六歲之前自動消退。若病灶過大、長在眼皮上、嘴唇邊、或其他部位會影響日常生活者,應請兒科醫師診治。



#脂漏性皮膚炎 嬰兒 #嬰兒皮膚粗粗的 #初生嬰兒脫皮 #嬰兒皮膚問題 #嬰兒毒性紅斑 #嬰兒血管瘤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