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search
icon-search

母乳哺餵的常見問題與錯誤觀念

母乳哺餵的常見問題與錯誤觀念

關於母乳,資訊爆炸的網路上流傳了各式各樣的『建議』和『善意提醒』,然而這些資訊真的都正確嗎?我們整理了坊間常見的母乳問題與迷思,並一一查詢各式專家相關文章、資料,快速為媽咪們解答喔!

Q1:母乳六個月後就沒有營養了嗎?

不是。母乳是嬰兒最佳的食物,其成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改變,六個月後的母乳並非不再有養分,而是需要藉由副食品的補充,使寶寶獲得所需的養分。

Q2:母乳寶寶易便秘?

不一定。母乳寶寶的便便型態和排便頻率各不相同,前1~2個月便便呈現水狀都是正常的,至於排便頻率則差很多,有的寶寶固定每日1~數次,有的寶寶則數日才排便一次,無需擔心。媽咪可藉由紀錄的方式多觀察,如寶寶排便頻率在短期內有明顯的變化,或是氣味特別酸臭、寶寶伴隨排便有哭鬧的情形,再考慮就醫尋求協助和檢查。

Q3:親餵寶寶吃不飽,瓶餵才吃得飽?

不是。擠奶和瓶餵可以讓媽咪清楚看到"擠出"的奶量,但並不表示親餵寶寶會吃不飽喔!相反的,寶寶的吸吮往往能吸到比手擠更多的母奶喔!親餵媽咪如果不確定寶寶是否有吃飽,也可以觀察以下訊息:

  • 寶寶主動停止吸吮:吃飽便停止吸吮是寶寶的本能反應,除非寶寶經常喝一半就睡著,基本上寶寶會自己喝到足夠的奶量。
  • 是否有確實吞嚥:透過吞嚥動作可確認寶寶有確實吸吮並喝到母奶
  • 觀察乳房:親餵過後的乳房會隨著母奶排出,變得鬆軟
  • 觀察尿布:新生兒每天如有更換5~6次濕尿布,就不用太過擔心
  • 觀察寶寶:確認寶寶體重是否依照自己的成長曲線發展

Q4:黃疸寶寶不可以喝母奶?

不一定。現在台灣醫師和月子中心作法較謹慎,碰到新生兒黃疸,通常除了入院照光治療,也常建議停餵母乳,讓大家對母乳和黃疸有不好了連結。但是,新生兒黃疸其實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其照料方式也不相同:

  • 生理性黃疸:最常見的新生兒黃疸類型,主要是由於寶寶的肝臟發育尚未成熟所致,此類型的黃疸狀況會隨著寶寶發育,在1~2週後改善。如果黃疸指數沒有高於15 mg/dl,不一定要住院照光或停餵母奶。建議家長可密切留意寶寶膚色,通常如有變得更黃可再就醫檢查。
  • 病理性黃疸:此類型黃疸的新生兒比例較低,其中較常聽說的原因有寶寶的紅血球異常、蠶豆症、膽道閉鎖或其他與肝臟相關的疾病。若是病理性黃疸,則應遵循醫院建議作法積極治療,並參考醫師、護理人員建議方式餵奶。
  • 母奶性黃疸:如果發生在寶寶出生後2~7天內,通常原因是媽媽的奶量還不夠,寶寶輕微的脫水導致,因此理想的處置方式,應該是增加餵奶頻率,讓寶寶多喝奶,黃疸就會改善;另外如果發生在出生1週後,則可能因母乳成分引起,不過醫生建議除非黃疸指數高於17 mg/dl,否則沒有一定要停餵母奶,可持續餵母奶或調整成母奶搭配方奶。

Q5:母乳寶寶較難睡過夜?

的確。由於母乳因其極為營養又容易消化的特性,相較於配方奶寶寶,母奶寶寶餵奶次數可能會比較多一點。如果擔心寶寶半夜討奶影響家人作息,夜間可採躺餵方式,待寶寶喝完奶通常很快入睡,再抱回嬰兒床即可。

Q6:媽媽生病服藥期間不可餵奶?

不一定。常用於發燒止痛的普拿疼,或是腸胃藥目前專家認為安全,不必停餵母奶;但部分治療過敏或鼻水症狀的藥,則有影響母乳的可能。建議媽咪就醫時可先告知醫師哺乳中,聽取建議。

Q7:親餵瓶餵哪個好?

各有優點。親餵最為方便輕鬆,可減少擠奶、洗奶瓶、消毒等瑣碎的動作,也可避免奶瓶沒有消毒乾淨而汙染母乳的機率;瓶餵則除了寶寶喝奶時間縮短、方便確認寶寶每餐奶量,更有利幫助寶寶建立作息,餵奶次數通常比親餵少且規律。無論哪一種,都各有優缺點,媽咪們可依據各自家庭分工和作息,選擇合適自己的餵奶方式。
 
◆ 瓶餵媽咪好幫手:BAILEY貝睿母乳袋




上一頁 下一頁

您的購物車目前還是空的。
繼續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