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過敏了,過敏原可能來自母奶嗎?
林旺目前7個月大,最近有些過敏現象,出現哭鬧的情況,因為平常是以母奶為主食,另外搭配米糊、蔬菜糊等副食品,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寶貝的過敏問題?哭鬧是寶寶唯一的溝通方式,造成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有可能是對媽媽吃的東西過敏。那該怎麼判斷呢?又該如何處理?母乳媽媽飲食上真的限制很多嗎?讓小編為爸媽簡單整理解答心中疑惑。
先從症狀出現時間作為分水嶺判斷
如果過敏症狀是在吃副食品之後開始有的,副食品過敏的可能性較大。建議先停掉這一兩星期新加上去的副食品看看,假如過敏症狀持續,則需要再找是否有其他原因。如果是從出生後即開始有的,有些過敏原過去在醫學上認為可能會經由母奶給小寶寶的,例如:牛奶、雞蛋、花生和堅果類食物以及某些海鮮。如果沒有明顯症狀,這些媽媽都可以食用,但如果小寶寶過敏症狀持續者,可考慮暫停一陣子看看。
此外,建議媽媽維持平常的進食型態,包括進食種類、量及次數,不要刻意吃大量的特定食物,例如把牛奶當開水喝。寶寶可能對媽媽食物中一些蛋白質過敏。牛奶、豆、蛋及奶製品、麥、玉米、花生及堅果都可以造成上述問題。
如何判斷寶寶食物過敏
寶寶哭鬧的原因很多,媽媽需排先除其他導致寶寶哭鬧的原因,其中有一項是對媽媽進食的食物過敏,但通常會有其他表現。通常在媽媽吃入某種特別的食物的30分鐘到24小時內寶寶會有反應,包括:無法解釋的長時間哭鬧,即使增加餵奶次數也無法安撫、血便或腹瀉、起疹子或蕁麻疹、咳嗽或鼻塞、眼睛紅或癢。
如果這是媽媽第一次吃這種食物引起寶寶的反應,通常在停掉食物的24小時之後,寶寶的症狀就會改善。如果是平常就在吃的食物,暫停該食物2到3週後,寶寶症狀改善。
如果寶寶症狀改善,但是隔一段時間,當媽媽再進食相同食物,寶寶又出現相同的症狀時,才比較可以確定是對媽媽進食的食物產生反應。不過也不是每種可能引起過敏之食物都不能食用,主要還是要看寶寶的反應,所以建議寶寶出現食物過敏反應的媽媽自己設計一份食物日誌,詳實紀錄食物的項目和食用的時間,以及寶寶出現的症狀與出現的時間,作為推測食物過敏原的參考,如此才能真切知道寶寶對何種食物過敏。
牛奶及奶製品是容易引起寶寶過敏的食物,有的寶寶只要媽媽不喝牛奶3-4週後,症狀就明顯改善。有些對牛奶蛋白高度過敏的寶寶,媽媽可能要避免所有奶製品的食物。此時媽媽應注意鈣質的攝取。有時少量的攝取較易過敏的食物,例如優格、起司等,以及多種食物輪流間隔一段時間再吃,透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減輕寶寶的症狀,且能夠避免媽媽飲食上過度的限制。主要還是要看自己寶寶的反應,而來決定那些食物是否要避開。
母乳媽媽的飲食建議
國際上針對過敏的新興研究趨勢是:「寶寶在愈小的時候接觸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長大後愈不容易對該類食物過敏。」同樣在媽媽餵母奶的時候,只要媽媽不會對甲殼類等食物過敏,平常吃了這些食物,未來可以降低寶寶對甲殼類食物過敏的機率。
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是「如果嬰兒屬於過敏高危險群(父母或手足至少有一位有過敏性疾病)(過敏性疾病是指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食物過敏),母乳應至少餵到一歲或更久,無法餵母乳或母乳不足可以低過敏配方奶粉代替。母親「應該」避免花生和堅果類食物,並「考慮」暫停牛奶、蛋、魚和其他高過敏食物。嬰兒則應該在六個月後才開始餵副食品,一歲以後再給牛奶和奶製品,兩歲後給蛋,三歲後給花生、堅果類和魚」。
博仁醫院小兒科醫師毛心潔建議,適當的嬰幼兒餵食是前六個月純母乳哺育,六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並且持續哺乳到兩歲或兩歲以上。台灣母乳協會祕書長高宜伶於《親子天下》網站上的訪談也鼓勵媽咪們,毋須過度擔憂吃或不吃某些食物,而最簡單的原則就是:避開家族過敏原,盡可能選擇當地、當季、原型、多樣、簡單烹調的食物。因此,給哺乳媽媽的飲食建議,最簡單的方針:所有看不到食物原貌,要插吸管、拆包裝、開罐子的食品,都屬於不新鮮、再加工的食材,而且很可能誤食地雷,吃到造成過敏的內在誘導物。
#母奶過敏食物 #餵母乳 皮膚癢 #喝母奶長疹子 #母乳 導致 寶寶 過敏 #擠奶紅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