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育新生命的喜悅令每位準媽媽雀躍不已,但懷孕期間應增加多少體重才適當呢?是許多準媽媽關心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後面簡稱為國健署)孕產婦關懷網站分析發現「懷孕體重要增加多少才正常?」、「懷孕期體重一個月內就增加3公斤會不會太多?」等孕期體重控制問題於網站點閱數皆為前幾名,顯示準媽媽們對於孕期體重控制議題的關注。過去有「一人吃兩人補」的錯誤觀念,往往造成母親的肥胖與胎兒體重過重,孕期肥胖不僅在未來生產時容易導致 產程延長,甚至發生難產、產後大出血等狀況。到底孕期體重可以增加多少?如何進行孕期體重控制?小編全部整理在這篇文章中,提供準媽媽參考。
孕期體重控制影響媽媽與胎兒健康
國健署建議準媽媽應合理增加體重,因體重過輕,會造成孕婦營養不良,也會增加流產、早產的機率與出生嬰兒體重不足,甚至增加新生兒死亡率,同時產後恢復也較差,所以不建議準媽媽刻意節食及體重增加的太少。然而體重增加太多,也會造成孕婦及胎兒的風險,尤其超重20%以上,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流產、畸胎等機會都會較高。
透過BMI指數進行孕期體重控制
既然應合理增加體重,那整個孕程增加多少比較適宜呢?國健署建議準媽媽以增加10-14公斤為宜,且須注意各個孕期體重增加的速度。孕期體重增加的基準,應參考懷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以下簡稱BMI)值來計算。例如,懷孕前BMI小於18.5屬於體重過輕者,整個孕期建議增加約12.5-18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5~0.6公斤;BMI介於18.5-24.9之間者,則建議增加11.5-16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4-0.5公斤;孕前體重為過重或肥胖、BMI在25-29.9者,則增加重量建議控制在7-11.5公斤;BMI≧30、肥胖的準媽媽,整個孕期建議控制在5-9公斤以下。因此,孕期適度增加體重,能幫助生產順利進行,降低因胎兒過大於生產引起的傷害。
孕前BMI值 | 建議增重量 (公斤) | 第二、第三孕期每週增重量 (公斤/週) |
<18.5 | 12.5~18 | 0.5~0.6 |
18.5~24.9 | 11.5~16 | 0.4~0.5 |
25.0~29.9 | 7~11.5 | 0.5 |
≥30.0 | 5~9 | 0.3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準媽媽應多留意孕期體重控制,但過輕或過重對孕婦或胎兒都不好,建議可從懷孕初期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諮詢,瞭解如何正確攝取營養,合理調控孕期體重,孕期體重增加要依孕前體重、體質規劃好自己的飲食生活,均衡攝取營養、適度運動,注意增加的速度
孕期體重控制從飲食及運動著手
體重控制主要是從飲食與運動兩方面著手,但礙於孕媽咪還有肚中胎兒需要保護,因此,須將兩者搭配得宜。
營養師提醒,孕期必須增加營養素與熱量,確保胎兒生長發育符合標準,但並不代表孕期就能肆無忌憚的過度飲食。第一孕期,不需要額外增加熱量的攝取,保持孕前的飲食即可;到了第二、三孕期,每日攝取熱量需要比原本多300大卡,但飲食營養需均衡,切勿暴飲暴食,或是過度攝取不健康的食物。
孕婦運動以輕鬆為原則,若是會喘或上氣不接下氣,就已失去運動的意義。在走路時宜放慢腳步以減輕脊椎的負荷,要穿著舒適合腳的鞋子並注意活動安全,走路運動時要防止體溫過熱或是脫水,因此在走路前、中、後都應補充水份。
根據禾馨婦產科診所烏恩慈醫師於個人臉書專頁整理的孕期安心有效運動指南,可提供準媽媽參考。孕期運動開始的時間,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一孕期之後,也就是於三個月內無特殊狀況可以運動。孕期運動時間長短,一般人30分鐘到60分鐘。若懷孕前有規律運動習慣者可視自身情況延長到九十分鐘。運動強度,建議維持心跳在最大心跳的百分之六十到八十。運動時的感覺,有點喘但還行的狀態。若情況許可,最好有專業教練做指導。
因此,除日常活動及散步外,在醫護人員指導下,依個人身體狀況,應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並持之有恆,次數由少而多,時間由短而長,避免過勞。在運動時如果有出現陰道出血、有液體流出,或出現突發疼痛、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或持續的頭痛或頭暈等問題,一定要立即停止運動,最好馬上去醫院檢查。另外,如果在停止運動半小時後仍然持續有宮縮、腹痛,亦不能再運動,並建議立即就醫。